关于抑郁,我们要知道些什么?

2016-09-30

这几天乔任梁的死长时间占据头条,这条新闻也引起了大家对抑郁症的关注,抑郁症也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。

其实,抑郁症患者一直都不是“少数群体”,我们了解到的,也许只是冰山一角。根据2009年《柳叶刀》上一篇流行病学调查估算,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,如今的数字只怕会更加惊人。其实退一步讲,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,更是会有身边的人正在遭受抑郁症的困扰。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抑郁,关于它,还有哪些是我们不知道的?

抑郁症是什么?

抑郁指的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。一旦患上抑郁症,它可以影响你的思想以及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,并渗透到你生活的各个方面,包括睡眠、吃饭以及工作。但一时的情绪低落不能算是抑郁,对于抑郁症的诊断需符合两个条件,一是心境低落的状态至少持续两周,二是对身体和心理已造成其他损害。关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,如今尚未完全阐明,人们一般认为抑郁是遗传、环境以及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抑郁症是病吗?

答案是肯定的,并且需要我们牢记。抑郁症是身心皆受累的疾病,它不是性格缺陷、不是人格上的污点,更不是只要“积极乐观”就能随之而去的。许多我们认为可以克服的“心理障碍”,其实都是抑郁症的临床表现。

抑郁症患者的身体和大脑确确实实发生了器质性或功能性的改变,目前科学研究已证实的便是各种神经递质的失调,最经典的便是大脑内5-羟色胺的含量超过正常值,这也是治疗抑郁症药物的靶点之一。

因此,也有人把抑郁症称作“大脑的心律失常”,它和心律失常一样,是本来人平衡的系统发生了失调。因此,广义上来讲,抑郁症和感冒、发烧一样,都是常见的疾病。只不过,我们对它有些误解罢了。

因此,如果身边再遇到抑郁症患者,请提醒自己:他们和我们没什么不同,他们只是生病了。

抑郁症有哪些表现?

抑郁症确实有一些常见的、共有的临床表现,大致列举如下:

持续性低落、焦虑、悲伤,或是“放空、什么都不想做”的心情

感到无助、悲观

烦躁易怒

充满愧疚感,认为自己毫无价值

对于以往爱好的兴趣减退

体能下降、经常疲劳

说话、做事的速度下降

感觉到坐立不安,或者安静地坐着很难

很难集中注意力,记忆和做决定的能力下降

难以入睡,常常很早醒来,或者嗜睡

食欲和体重改变

有自杀的想法或者曾经尝试自杀

感觉到疼痛、痉挛,或是消化出了问题,但往往找不到原因,常规治疗无法缓解

但要知道的是,每个人的表现和患病程度都不尽相同,因此以上表现只能是初步判断的一些指标。切勿对号入座,抑郁症的诊断需要专业临床医生依据一定标准来做出严格判断,因此如果怀疑自己患上抑郁,一定要及时就医。

抑郁症如何治疗

一般观点认为,治疗抑郁症要从药物治疗和心理调节两方面入手。

药物治疗要遵从专业医生的指导,但要知道,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往往要花费一些时间。抗抑郁药物往往在服用2-4周后可以缓解症状,服用更长时间才能提供缓解和治愈的可能。因为不同的人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,有些患者在找到效果最好的那种药之前,往往还需尝试不止一种药。因此一定要相信医生,坚持服药,千万不要擅自停药。

而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治疗往往被忽视,但它又是极其重要的。有研究表明,抑郁症患者经过规范药物治疗后康复的只有51%,若未进行心理干预,他们仍有着自杀、患心血管疾病以及抑郁复发的风险。其实,在对抑郁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,有一个现象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,即患者对于药物的反应性不一,有时与安慰剂组疗效差异并不大,甚至不如安慰剂组。近年来有研究指出,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或许是对治疗的预期(expectation)不同。更倾向于积极期待治疗效果的患者,其病情往往会得到更好的缓解。而这些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也显示,他们的大脑发生了不同于药物作用的变化。心理干预似乎独立于药物治疗起作用,用其独特的作用方式来帮助患者缓解病情。因此,坚持服药的同时,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建设同样不容忽视。

面对抑郁症患者,我们要记住什么?

相信“一切都会好起来”——抑郁可以通过药物、心理治疗、改变生活习惯被治愈。

帮助抑郁症患者克服愧疚感——抑郁症患者往往因为羞耻和内疚而逃避交流,但内疚只是疾病的一个表现而已,这时需要我们做的,是提醒他们“不必自责,你不是一个人”。

关于自杀——自杀往往是抑郁症患者对于心境控制的一种消极尝试,而这往往是患者很难控制思想的结果。和内疚一样,自杀是疾病的一种表现,而并非我们评判一个人的标准。选择自杀只代表他们病得很严重,而这时候的冷嘲热讽往往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最后,关于抑郁症,有一段话想要分享:是没有希望的信念不是真理。当你觉得这种方式时,它是你的病情说— — 你的思想在对你撒谎。提醒自己自杀的念头不是现实。你并不孤单,你可以克服它们。

绝望并非现实,疾病才是罪魁祸首。它蒙蔽你,摧残你,将你推向深渊,但要相信,你并不孤独,并终将战胜它。